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成就
2020-09-24 18:4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兴瑞,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如桂,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姚奕生,中共汕头市委副书记、汕头市人民政府市长郑剑戈介绍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主席台。(焦非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下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年是广东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兴瑞先生,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如桂先生,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姚奕生先生,中共汕头市委副书记、汕头市人民政府市长郑剑戈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广东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马省长作介绍。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马兴瑞: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广东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广东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广东的关心关注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选择广东这块热土开篇布局。以习仲勋老书记为代表的广东改革开放开创者先行者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杀出一条血路”。习仲勋同志向中央建议,希望允许广东吸收港澳华侨资金、开展“三来一补”,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各划出一块地方,建设“贸易合作区”。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汇报后指示:“还是叫特区好,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1979年7月,中央印发50号文,批准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中央把“出口特区”改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特区的建设发展,一直倾注着历届中央领导人的巨大关怀和悉心指导。1984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两次南下广东视察,发表南方谈话,充分肯定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勉励特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江泽民同志勉励特区“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胡锦涛同志要求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明确要求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

图为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兴瑞。(徐想 摄)
40年来,广东坚决贯彻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在全国人民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勇立潮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广东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率先突破10万亿元、达10.77万亿元,财政收入达1.27万亿元、是首个超万亿元的省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4万亿元、约占全国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首位,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00万户、约占全国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双超过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4家。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汕头从一座偏远小城日益发展成为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回顾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觉醒、伟大革命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推动经济特区在理论上、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特区建设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在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始终是把握方向、驾驭大局、引领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深切体悟,党中央果断作出创办经济特区这一英明伟大决策,及时对建设什么样的特区、怎样建设特区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廓清思路、指引航向。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守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初心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开创特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第二,先行一步、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特区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特区是我国向世界开启的“窗口”,根植着开放先行的基因。我们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积极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等优势,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成立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紧紧把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重大机遇,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努力塑造更多具有支撑作用的对外开放新优势。特区累计引进外资1500亿美元、占全省1/3,世界500强企业有300多家在特区投资。
第三,敢闯敢试、大胆探索,特区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改革创新是特区的灵魂,是特区与生俱来的重要使命。我们始终坚持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大胆冲破思想束缚,坚持不争论、坚决试,明确提出“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率先推进价格闯关、土地拍卖、工程招标、证券市场等领域改革破题,探索出1000多项开全国先河的改革举措,比如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诞生第一份劳动合同等等,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率先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制度创新高地。
第四,强化创新引领,特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典范。特区从“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起步,在加快筑牢产业基础的同时,特区人敢于打破既有路径依赖,准确把握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在全国首开先河重奖科技人员,大力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催生出华为、腾讯、格力等世界级创新企业,闯出一条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第五,坚持苦干实干,特区成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最佳诠释。埋头苦干是特区精神的重要内核。正是在这里,率先发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40年来,一代代特区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推动中央建设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特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态宜居水平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特区以海纳百川的包容,为无数创新创业者提供奋斗圆梦的广阔天地,孕育出集中体现时代风貌的特区精神,交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精彩答卷。
4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发挥了重要的“试验田”和“窗口”作用。这些辉煌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雄辩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发展高度重视、对特区建设寄予厚望,多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2年12月,总书记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来到深圳、珠海,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18年3月,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要求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指示要发挥好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2018年10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明确要求深圳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尤其令我们振奋的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赋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使命,为广东、为特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擘画了宏伟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
广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推动新时代经济特区改革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特区新作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抓好规则衔接、设施联通等工作,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顺利通车,民生领域“湾区通”全面推进,形成强大“虹吸”效应,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聚焦“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出台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系统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全球标杆城市,形成与大湾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推动深圳与广州“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形成牵引带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强劲动力。
二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以特区新探索持续激发发展活力。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力推动综合改革试点等落地见效,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放管服”、商事制度、数字政府等重大改革,深圳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加快推进汕头华侨试验区建设,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对接,提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特区新优势加快转换发展动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特区创新资源优势,下定决心大抓自主创新,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狠抓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建设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成为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特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2年增加6倍。
四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特区新担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特区产业集聚作用,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强核、强链等六大工程,前瞻部署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发展5G、4K/8K、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深圳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均超70%;珠海市培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现代产业集群;汕头市打造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隐形冠军。
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特区新实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打造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用心用情用功解决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环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特区面貌发生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样本。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广东经济特区综合实力在高水平上又实现了新的跨越,正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有活力和魅力的崭新姿态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把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推动广东加快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胡凯红:
谢谢马省长,现在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请问马省长,在当前外部环境条件下,广东将如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作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谢谢。
马兴瑞:
感谢您的提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深刻的问题。当前,广东省正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感觉到,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总书记还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地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起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理解,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努力构建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确实像您问的问题,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珠海,在广东珠三角当中,具有处在珠江口两岸的优势,所以,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他们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我再简要地讲一讲这个方面。
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科技大省、开放大省,西连海南自由贸易港,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通广大内需腹地,西边还有陆海新通道,应该说链接世界,辐射内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经济特区又是联结两个市场、聚合两种资源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更是贯通国内国际、引领国内国际。所以说,广东应该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总书记作出的双循环决策部署。特别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广东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消费市场,我们有1.15亿常住人口,1300多万市场主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10。目前广东正在研究制定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系统政策。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广东的良好基础,发挥好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等。
我们主要畅通三个循环,一是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为重点畅通产业循环,大力开展稳链补链强链工作。二是以优化提升流通体系为着力点畅通市场循环。三是以城市群为依托畅通经济社会循环。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无论是广东,还是三个经济特区,都能够在双循环过程当中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担当作用。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曾发文说全球4300个特区中,深圳是最成功的一个。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深圳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请问深圳成功的经验是什么?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有何进展?下一步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怎么走?谢谢。
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如桂:
谢谢您关心深圳,最近去过深圳吗?欢迎到深圳来走走。深圳经济特区是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期间向中央提出建议、邓小平同志亲自决定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刚才马省长也说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现在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国际枢纽城市。我们有组数据,让大家感受一下深圳的沧海巨变。
40年前,深圳人口不到3万人,发展到今天成为国际化的大城市,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40年前,深圳的经济总量不到2亿元,去年底深圳经济总量已经接近2.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前五。40年来,年均增长20.7%,高速度、高质量。现在深圳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深圳作为一个外贸大市,40年前深圳进出口不到2000万美元,现在超过4300亿美元,深圳的进出口占全省40%,占全国10%左右。现在深圳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有436家上市公司,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发展有速度有质量,经济平均以9%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2番。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特别是深圳创新令世界瞩目。40年前,深圳只有2名有职称的技术人员,现在深圳有600多万人才。深圳的创新、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引领全球。我们也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像华为、平安、腾讯、中兴、比亚迪、大疆等等,在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图为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如桂。(徐想 摄)
中央出台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要求深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我们把握机遇,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进展很好。特别是包括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等一大批改革举措在落地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G、光明科学城等一批创新平台在加快推动建设,发挥更多引领作用。深港合作亲如兄弟,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特别是前海开发开放,推动了深港的现代服务业合作,在金融、物流、信息、国际化专业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承接、延伸和发展。
我们携手香港谋划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四平方公里的园区,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推动国际化的创新资源、人才、机构、资金在这里创新合作,现在进展非常顺利。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将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殷切期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方面,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展现深圳新的担当作为。我们要通过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把深圳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以新的作为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业绩。在这里,我们欢迎各位媒体记者、各位朋友多来深圳走走看看,讲好深圳故事。谢谢大家。
日本共同社记者:
现在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非常大,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粤港澳这一地区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想知道粤港澳地区经济一体化现在的意义是什么?谢谢。
马兴瑞: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经济受疫情影响情况,特别是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情况。大家知道,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10。广东今年受疫情影响冲击非常大。广东是外向型经济大省,对外依存度在各个省份中是最高的,首当其冲受到中美经贸摩擦影响。
从今年上半年的形势来看,特别是7、8、9月,广东经济特别是珠三角经济恢复的态势是稳定的、良好的。GDP、财政收入、进出口、投资、消费等数据,7、8月份都表现得比较好。当然,这是一个恢复性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经济形势还比较复杂,面临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突发因素,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压力。这样一个趋势,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总书记、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是很了不起的。同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我们的经济应该说恢复得最好,现在正在越来越发挥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当中,这个问题更复杂。广东的疫情防控和香港澳门的疫情防控有各自的特殊性,我们率先把疫情控制住了,所以经济恢复得快一些,澳门现在已经很好,昨天开始,内地去澳门完全放开了,澳门到内地也都放开了。所以我相信澳门的经济已经开始循环起来了。香港前一段疫情有些反弹,所以受到一些影响,最近稳定下来了。粤港澳三地从经济结构来看,有一定的互补性,这得益于这40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广东的改革开放,港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这40年我们的发展,特别是特区建设,也带动了香港、澳门的发展。我们预计下半年,特别是下一个季度,香港、澳门的经济也能恢复得更好。同时,这几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部署,我们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在投资、贸易、市场规则体系的对接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等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下一步,大湾区作为一个重要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将越来越好,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级湾区当中重要的增长极。谢谢。
澳门月刊记者提问:
珠海经济特区在40年发展中,始终坚持服务服从“一国两制”大局,把促进港澳繁荣稳定作为特区的重要使命。请问,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珠海将如何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携手澳门共同打造大湾区重要一极?谢谢。
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姚奕生:
珠海建立特区40周年,我们经济发展是飞快的,除了增长快,珠海还很重视生态文明,同时也非常注重跟澳门之间的互动。在特区建设里,这两条是比较突出的。珠海从原来的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花园式的海滨城市,可以说,珠海特区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珠海今天的蓝天白云、阳光沙滩,给到过的朋友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刚才陈市长问有没有去过深圳,你在澳门肯定去珠海吧,但是在座的很多同志有多久没去珠海了?如果有几年没去,你们还是去一下,变化还是很大的。昨天钟南山院士到了以后,他讲,印象最深的是情侣路,宜居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好的医院为什么建在横琴呢?他觉得这个地方生态环境非常好。钟院士也反复提到珠海的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大家都认为,珠海是个很宜居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10年4次亲临横琴视察,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也要求我们“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珠海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与澳门同心同向同行,在“一国两制”实践中发挥独特作用。今天,我们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守初心使命,谋划推动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不断深化珠澳合作,与澳门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携手澳门共同打造大湾区重要一极。

图为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姚奕生。(徐想 摄)
一是要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下,谋划构建粤澳共商共建共管体制机制,统筹开发横琴建设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澳门一起做好产业规划、产业导入、项目建设,不断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二是要构建新的规则体系,要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联通贯通融通率先更多地在横琴落地,优化横琴岛106平方公里的分线管理政策,“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流,分线管理”,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有效、更快捷、更有序地在澳门和横琴之间跨境便捷流动,使两地的投资贸易环境更加便利。
三是要发展新的产业,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中医药、特色金融、商贸消费、文旅会展等重点产业,还要继续高标准地建设粤澳合作产业园,用这些来支撑粤澳极点的建设。另外,在教育方面,推动与澳门开展更多合作。
目前,我们按照中央、省里的要求,不断加强与澳门密切联系沟通,举全市之力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华侨是汕头经济特区最独特的资源,曾经的侨资侨力等优势也推动了汕头经济特区迅猛发展。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将如何继续打好这个“侨”牌,加快特区发展?谢谢。
中共汕头市委副书记、汕头市人民政府市长 郑剑戈: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汕头发展的关心、关注。汕头特区是因侨而立,开放而兴。全国有海外侨胞6000多万,潮汕籍贯就占1500多万,占全国的1/4。40年来,汕头累计利用侨资近百亿美元,华侨捐资办公益事业也达到近百亿人民币。2019年,全市GDP和居民收入都是40年前的一百多倍。这三个“一百”,有力证明了中央办汕头特区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那么,站在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汕头如何更好地发挥侨优势,推动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我们将深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特区。

图为中共汕头市委副书记、汕头市人民政府市长郑剑戈。(徐想 摄)
第一,打造开放大平台,引资引智。“中国发展 华商机遇”。2014年,国家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赋予试验区“21世纪海丝重要门户、国家通侨联侨重要枢纽”的重任。今年6月,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24条政策,支持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6年来,华侨试验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达到800多亿元,目前华侨试验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全国首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规模达20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等平台落地运营,华侨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接下来,我们将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把试验区打造成为汇聚侨资侨智的重大开放平台。
第二,营造“安商”好环境,留人留心。汕头怀抱大海,三江汇流。我们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汕头港迈向亿吨大港;潮汕国际机场完成4E级改造,现在不断拓展国际航线,将迈进千万级机场行列;联通粤港澳大湾区高快速公路织密成网,“厦深+广汕”沿海高铁双通道加快推进,将与大湾区形成一小时交通圈,粤东城际轨道也即将动工。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无非就是让广大侨胞回乡越来越方便。近年来,我们以筹办亚青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构建显山露水的内海湾特色景观。我们也背水一战整治练江,让“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美景重现。我们汕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我们对标最优最好,回应侨胞的关切,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明民先生等一大批侨领都看好汕头,广大侨胞纷至沓来,正是“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
第三传播“同心”潮文化,聚情聚力。共同的根,共同的梦。我们创建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保育活化百载商埠的起源地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最早漂洋过海的启航地樟林古港,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梦里家园。我们常态化举办粤东侨博会、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潮商大会等全球性盛会,弘扬“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潮汕精神,讲好特区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我们也“走出去”传播潮汕文化,潮剧潮乐、潮俗潮菜,还有工夫茶伴随着潮汕人走遍天下,以最亲的乡音、最美的乡味,来涵养乡情,激活新生代华人对家乡的文化共鸣,架起合作共赢的同心桥。
记者朋友们,汕头将在明年11月举办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这是汕头加强与亚洲乃至世界合作交流的大舞台。我诚挚地邀请大家莅临盛会,分享侨乡魅力风采,汕头一定会让你乘兴而来,满载而归。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深圳被称为中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一直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刚才马省长和陈市长也都介绍到一些相关情况,能否进一步分享一下深圳创新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谢谢。
陈如桂:
谢谢你的提问,今天的话题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在讲创新之前,其实一直想,深圳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我想,首先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靠改革开放,靠深港合作,靠全国人民的支持。此外,我们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够发展那么快,就是坚持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的迭代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深圳,创新模式可能跟别的城市不完全一样,主要是以市场化的力量来推动创新。我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
刚才你说的“硅谷”,我说两个例子一起分享。前两年,我跟一个欧洲跨国巨头公司朋友搞了一个签约仪式,这是他们第二个创新中心,第一个在硅谷,第二个在深圳。我跟他们的CEO签约以后,我问他下来做什么?他说我签完约,就落户深圳了,我现在就去深圳湾看房子,以后就来深圳工作,住在深圳湾。我回想跟他谈合作的时候,只见了两次面,很快就签了合同。一个世界著名的龙头企业,把第二个创新中心放在深圳,我问他为什么决定把第二个创新中心放在深圳?他想了想,跟我这样说,首先,硅谷是全球的创新中心,深圳也是全球的创新中心,不过深圳和硅谷不完全一样。硅谷更多强调在软件创新,而深圳不但在软件创新方面有一定优势,更在硬件配套、产业配套、成果产业化方面有优势。第二,深圳毗邻香港,对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对一些成果的国际化合作有优势。特别是深圳周边有很好的产业配套,对创新推动很有帮助。再有,他个人来深圳11次,特别喜欢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环境很优美,很有活力,所以他选择了深圳。那天面谈的时候,还有媒体记者在场,这是深圳的创新给别人的印象。大家听说过大疆吗?大疆是深圳一个科技型企业,他的创始人在香港科技大学毕业以后,来到深圳创业,发展到今天,去年的营收超过250亿,生产的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他为什么来到深圳创业?做大了为什么没有离开深圳?我的同事跟他交流,他说,当初来深圳,是考虑到毕业以后有想法,要创业,首先选深圳,是认为深圳有很好的创新文化,他说深圳宽容失败,创新创业氛围很好,所以选择了深圳。在发展过程中,发现深圳周边很多产业配套,加上深圳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比较好,人才支撑也比较好,所以在深圳企业有好的理念、好的技术,就容易生产出好的产品,通过深圳更容易走向全球市场。所以他说,大疆扎根深圳,这是很典型的两个例子。
所以,深圳有很好的创新文化、创新生态,还有创新的产业配套。正是这种创新生态下,深圳的创新创业非常活跃,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创业者。现在深圳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40%。深圳的科技型企业有7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底已经达到1.7万家、在全国排第二。特别是深圳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9%左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PCT国际专利授权量连续十几年居全国第一,创新很有活力。
当前,深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要求建设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吸引高端要素、高端资源、高端人才、高端项目的好机遇。深圳下来要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通过深港合作,把更多的国际化资源、国际化机构、国际化人才吸引到深圳创新合作、创新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设,一手抓好人才引进和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从0到1”的研发投入,突破一些“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抓住5G全覆盖的机遇,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通过我们已有的创新优势,带动整个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深圳卫视记者:
这个问题想提给马兴瑞省长。我们也注意到,过去40年,经济特区的建设可以说对整个广东省区域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前不久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打造“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作了一个专题的部署。请问马省长,接下来我们要如何统筹发挥这些特区的优势,更好地推动这个格局的建设,带动全省的区域发展?同时,作为一个深圳的记者,我也想问一下,您有什么样的期待和祝福?谢谢。
马兴瑞:
谢谢您。第一,正像您所说的,大家都以为广东发展相对比较平衡,实际上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是广东珠三角九个市,广东省有21个市,其中2个副省级城市,19个地级市。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我们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需要攻克、需要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大的问题。2018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时候,省委省政府汇报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设想,得到总书记的高度认可。总书记对广东很了解,明确指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个大问题。广东与浙江、江苏相比,这两个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我们的“一核一带一区”是什么概念呢?“一核”指珠三角九市,是核心区;“一带”是沿海经济带,广东省海岸线总长度4114公里,沿海有14个城市;“一区”指北部生态发展区,包括5个城市。当然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像深圳、珠海,既在核心区,也在沿海经济带上。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二,您问到的,怎样把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系统科学地解决好,不仅仅是特区的重要任务,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任务,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这当中,特区能够起到很大作用,特别像深圳市,它本身是珠三角核心区也是目前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当中经济体量最大的。刚才陈如桂市长讲到深圳的情况,现在看来已经到了一个应该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时候。珠海的功能也是一样,本身它在核心区,又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与澳门要共同打造另外一个增长极,同样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汕头市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当中,作为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它的作用不言而喻。湛江也同样是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最近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深圳与汕头、广州与湛江合作,这样就能把东西两翼这两个副中心建起来。
这几年,省委省政府一直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第一个是要解决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是一个关键问题。基础设施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所以我们加大了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机场群、港口群、水资源配置和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没有这个基础设施是不行的。第二个是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下功夫。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制造业“六大工程”,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沿海经济带,特别是东西两翼,必须把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好。这个是开放的,对国内外都是一样的。大家看到我们粤东、粤西都在打造若干个百亿美元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像埃克森美孚在东边,巴斯夫在西边,还有国内的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企业都在广东投资,这也是我们大力推动的。第三个是要保障均等化公共服务,这个方面应该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不可能每个区域经济体量、科技发展都是完全均衡的,但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比如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应该尽最大努力实现均等化,这就要靠制度的优势,靠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来解决。
推动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很有信心。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具体落实双循环要求的举措。再一个,我们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也不是关起门来搞,最近省委省政府到海南对接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广东西部加强对接;我们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合作,都是开放性的,这既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也是解决双循环的问题。
我就回答这么多。我们对深圳的期待是很大的,你是深圳的,我也在深圳工作过,深圳应该能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谢谢。
胡凯红:
因为时间关系,最后一个提问。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邀请记者提问。(焦非 摄)
香港中评社记者:
我们知道,特区在建立初期,珠海就确定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40年来,珠海也坚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我的问题是,珠海打算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谢谢。
姚奕生:
大家都认可珠海的宜居环境,下来我们要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珠海经济总量不算大,如果连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守不住,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有这样几条:一是坚守好的传统、好的理念,用最严的制度来保护环境。简单地说,把现在的山形、水体、岸线、天际线管控好。现在城市里面的建筑,给人家感觉是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让人感觉并不压抑,包括生产生活生态这三个空间也是有序的,反正来了就觉得好,蓝天白云,水清岸绿,鸟语花香。这要求我们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环境,而且思想上、理念上要有定力,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群众过得幸福、过得舒服。刚才马省长也讲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我们要代代相传,而且要做得越来越好。
二是补齐一批交通短板,拉开城市框架,优化空间布局。现在经济体量不够,人口相对来说是广东三个特区里最少的。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把城市的格局拉开。省委省政府对珠海的发展非常重视。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了,联通粤西的黄茅海大桥正在加快建设。我们也想在“十四五”规划里,谋划推动深珠通道建设。还有联通澳门、中山、江门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市内交通方面,未来几年,一年可以修成一条跨江大桥,珠海隧道今年也可以启动建设,未来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非常好。
三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目前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城市病”,我们要下更大功夫,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使高端人才、创新企业、优质项目蜂拥而至,让一批中小型企业和创新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提高发展质量,从而降低整个环境负荷。
总的来说,就是要好的要坚守下来,短板要加快补齐,不足要不断完善。
胡凯红: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马省长和三位市长。谢谢各位。
11 replies on “shenzhen”
I know this if off topic but I’m looking into starting my own blog and was curious what all is needed to get set up? I’m assuming having a blog like yours would cost a pretty penny? I’m not very web savvy so I’m not 100 positive. Any tips or advice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Many thanks
Thanks for another informative site. Where else could I get that kind of information written in such an ideal way? I have a project that I’m just now working on, and I’ve been on the look out for such info.
Hi my family member! I wish to say that this post is amazing, nice written and come with approximately all important infos. I would like to see extra posts like this .
This is a topic close to my heart cheers, where are your contact details though?
very nice publish, i definitely love this website, carry on it
Great post however I was wanting to know if you could write a litte more on this subject? I’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elaborate a little bit more. Cheers!
Its fantastic as your other articles : D, regards for posting. “Age is a function of mind over matter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 by Leroy Robert Satchel Paige.
I truly enjoy examining on this web site, it contains superb content. “It is easy to be nice, even to an enemy – from lack of character.” by Dag Hammarskjld.
Thank you for sharing excellent informations. Your web-site is so cool. I’m impressed by the details that you’ve on this web site. It reveals how nicely you understand this subject. Bookmarked this web page, will come back for more articles. You, my friend, ROCK! I found simply the information I already searched everywhere and just could not come across. What a perfect website.
Thanks for sharing excellent informations. Your website is very cool. I am impressed by the details that you?¦ve on this blog. It reveals how nicely you perceive this subject. Bookmarked this website page, will come back for more articles. You, my pal, ROCK! I found simply the info I already searched all over the place and simply could not come across. What a great web site.
Just about all of what you mention is astonishingly appropriate and it makes me ponder the reason why I hadn’t looked at this in this light previously. This particular article really did turn the light on for me personally as far as this subject goes. But at this time there is 1 factor I am not really too comfy with and whilst I try to reconcile that with the central idea of your position, allow me observe what all the rest of the subscribers have to point out.Very well done.